
最近私募圈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,新备案产品突破1万只证券配资服务网,股票策略占比高达65%。看着这些数字,我那个复旦金融系的同学又在朋友圈晒收益率了——这孙子今年又赚了30%多。说实话,看着这些光鲜的数据,普通散户除了眼红还能干啥?
今年私募平均收益率24.32%,91.33%产品正收益。这些数字看着诱人,但跟散户有什么关系?就像米其林餐厅的菜单再精美,饿肚子的还是街边啃馒头的老王。
我在复旦读书时就发现个有趣现象:机构玩的游戏规则和散户完全不是一回事。他们用量化模型、算法交易,而我们小散还在研究什么金叉死叉——这就好比人家开特斯拉自动驾驶,你还在研究怎么给马车套缰绳。
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区分"震荡建仓"和"阶段减仓"。两者都创阶段新高,都像要突破的样子。传统技术分析那套说辞简直是在玩文字游戏:
"高点会放量但不会异常放量"——什么叫异常?我邻居大妈炒了二十年股都没搞明白; "向下时不会出现诱多行为"——不超过前高就不算诱多?那要是差0.01元呢?
展开剩余63%后来我发现个真理:股价趋势本质是资金交易意图的体现。但问题在于,我们看到的都是机构想让我们看到的——政策利好、业绩预增,全是提线木偶的表演。
直到我开始用量化系统,才发现新大陆。传统K线图就像黑白电视,而量化数据是IMAX巨幕:
"主导动能"用红黄蓝绿四色柱体显示做多、回吐、做空、回补 "机构库存"用橙色柱体揭示大资金活跃度案例1:某消费股创新高后调整
传统视角:可能要见顶 量化视角:蓝色回补+橙色库存活跃=机构震仓 结果:后续上涨30%案例2:某科技股反弹未创新高
传统视角:二次冲顶 量化视角:单纯蓝色回补=散户抢反弹 结果:继续阴跌 承认认知差距:别跟机构比消息源 善用工具:量化数据就是散户的望远镜 关注本质:股价涨跌的核心是资金意图 保持理性:91%的正收益≠你能赚钱现在回头看那1万只私募备案,我突然明白个道理:市场就像黄浦江,机构是游轮,散户是小舢板。想不被浪打翻,要么上大船,要么学会看洋流。
声明: 本文所涉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证券配资服务网,仅供交流探讨。金融市场变幻莫测,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。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处理。再次强调,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方式,谨防各类以投资指导为名的诈骗行为。投资有风险,决策需谨慎。
发布于:上海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